疫情防控期间,沐川法院充分利用“智慧法院”建设成果,以远程庭审助力疫情期间审判工作,取得了良好的效果。
案情简介
原告陈甲与被告赵乙系朋友关系。从2009年9月起,为生意周转需要,赵乙于多次向陈甲借钱,少则3、5万元,多时10万余元,时借时还。有一天,陈甲觉得应该找赵乙算一下帐,看看赵乙究竟欠了自己多少钱。于是,在2018年5月4日,陈甲、赵乙就多年的借款情况进行了结算,双方还签订了借款协议,载明赵乙欠陈甲借款共计29.95万元,并约定了还款方式和时间。
正当维权
然而签订协议后,赵乙仅偿还了2万元借款,其余借款并未履行分期还款义务,陈甲多次向其催讨借款无果后,终于拿起法律武器,请求判决赵乙返还剩余借款27.95万元,以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。
一波三折
2019年10月,陈甲向沐川法院提起第一次诉讼,赵乙却玩起了失踪。念及朋友旧情,陈甲想给彼此再留一点沟通的空间,便自愿撤回了起诉。
2020年2月5日,陈甲第二次向沐川法院提起了诉讼。承办法官多次拨打赵乙电话,均被拒接,通过邮寄方式送达的诉讼文书,赵乙也拒绝领取。
时值疫情期间,为尽早查清事实、案结事了,承办法官想尽千方百计终于联系到了赵乙,在与其电话沟通过程中,承办法官对赵乙动之以情、晓之以理,并提出了远程视频调解的解决方案。赵乙在承办法官的开导下,终于不再逃避,愿意勇敢面对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。
视频解纷
3月31日,在沐川法院第二审判庭,陈甲、赵乙终于在网上见面了。视频中,赵乙对借款事实以及金额均表示认可,陈甲、赵乙商量好还款方案后,书记员当场予以记录,并通过网上签名程序,将签名链接发送到双方微信上,经陈甲、赵乙分别在手机上签字确认后,调解协议当即生效,该起纠纷顺利调解结案。
蜀ICP备13026642号-1 沐川长安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违者必究